永昌民间传说在项目类别上属于民间文学,主要流传于永昌县各乡镇,特别在城郊、西河、清河地区分布甚广。2010年7月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民间传说是历史上长期主要以民间群众口传的文学形式之一,部分有卷本辑录流传。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,来源于民众对历史人文、趣闻轶事的朴素见解和认知。
永昌民间自古就有焉支山瑶池及王母娘娘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,源于古代人们对传说中的西方乐土的向往;有流传于永昌清河两镇的神奇传说“乌牛吐水”,反映了历史上清河地区老百姓对水的需求期盼;有流传于县城北郊的杨满堂征西的传说故事,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抗击外族侵扰、渴望英雄人物出世平定天下的热望;有流传于民间的女娲娘娘“补天补地”的传说,反映了古代民间敬天敬地的自然崇拜;有流传于永昌西河地区的“毛野人”的传说,源于古代人们对原始森林中猛兽棕熊的误识,也可以理解为古代人们对自然界超强力量的崇拜。
永昌民间传说体裁广泛,有神话传说、历史事件传说、历史人物传说、地方逸闻趣事传说、志怪猎奇传说、宗教信仰传说等。永昌民间传说多以口传形式存在,一些记性好、能说会道的人通常能讲数十个民间传说。人们在闲聊中演绎传说,相互传播,在传播中进行再加工。因此同一个传说在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版本,但传说的主体架构一般都会保存下来。也有一些传说在民间口传中被人编到“宝卷”、“曲本”中,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,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流行、固定的传说版本。
讲说民间传说的场所在民国时期主要是在茶馆、堂会、庙会、街摊、街坊聚集地等。解放初期,社会环境安定,生产、生活秩序稳定,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,在田间地头、商贸集会场所、街坊邻里的红白事聚会期间、逢年过节串门走亲戚的时候都有讲述民间传说的习俗。改革开放以来,人们的生产、生活节奏加快,再加上现代传媒娱乐方式的转变,如广播、电影、电视的普及,歌厅、舞厅的兴起,酒吧、茶吧、咖啡吧的出现,特别是家庭电话、手机的普遍使用,人们对讲说民间传说的需求日益减退,口传者少了听众,也就逐渐失去了民间传说的生存土壤。
在新时期,随着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,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。县文旅部门积极支持文化工作者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、整理,涌现出了许多创作民间传说的中青年作者,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传说、故事,对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文化包装,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。
20世纪90年代以来,县内出版的永昌民间传说故事集主要有何登焕先生(已故)编著的《金昌民间故事》、祝巍山先生(已故)编著的《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》、市级传承人赵兴虎先生(已故)编著的《永昌民间故事》等。散见于报刊、合集的民间传说作品主要有张怀荣先生创作的《北湖金龟崖》《杨满堂马踏玉泉》,张得智创作的《御山神驼峰》《御山峡金葫芦》,宋国荣创作的《天边月牙湖》、张连菊创作的《传奇花大门》、刘鉴惠创作的《金龙坝神石》、申再英创作的《圣容泉》等。
(作者简介:张得智,作家,永昌县文化馆原馆长,政协永昌县第十届委员会文史员)
作者:张得智
原标题:《【永昌非遗】永昌民间传说》